Tuesday, October 18, 2011

三峡移民十年:两头无根 想回迁却回不去

[导读]2001年为了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,他们从重庆巫山迁居佛山三水。今年刚好十周年,目前他们只是“基本融入”了当地社会,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。他们觉得牺牲这一代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做铺垫。
从巫山到三水移民十年

>>但要融入当地生活,不像改变口味那么简单。三水区移民办主任陈汉忠告诉记者,到目前为止,三峡移民只是“基本融入”了当地社会,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。
>>目前广东省各区的移民部门负责人会定期开会,除了反映移民现状、商讨对策外,还有一个重大议题是互通移民活动的信息,以防各地移民之间“串联”起来。

>>针对此次三水移民十周年,当地政府人士向记者表示,政府对聚餐的态度是“不主张,不反对”。但在乐平镇,一名移民村村主任告诉记者,该镇4个移民村向镇民政部门申请组织聚餐,均遭到反对。
>>但邹厚斌却告诉记者,这一代移民的使命是“牺牲”,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做铺垫。

>>事实上,不少移民和邹厚斌的观点类似,对本代人融入当地社会并不抱很大的希望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在其他村得以举行的聚餐上,当地镇司法所、派出所都派人参加。相关人士告诉记者,其实他们是在监督,以防移民喝多了“出事”,又酿成“敏感事件”。

8月15日,佛山三水新岗村。村民把积累了好几年的村财1万多元全部用完。本村大厨光膀子上阵,做出20圆桌的肉、鱼、虾、鸡、甚至还有一道甲鱼汤。

他们在纪念移民的十年。2001年8月15日,为了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,他们——一共1202人,从重庆巫山迁居佛山三水,在这里的10个移民点安顿下来。

一晃十年。

移民们的重辣口味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,他们已经不习惯在菜里放太多辣椒,有些小孩甚至不敢吃辣。所以,在当天的宴席上,有重庆的麻辣口味,也有清淡的粤式炒菜。

但要融入当地生活,不像改变口味那么简单。三水区移民办主任陈汉忠告诉记者,到目前为止,三峡移民只是“基本融入”了当地社会,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。

杨孝军是三水1202名移民中的一员,也是新岗村村主任。过去几年,他带领村里移民持续与政府博弈。纪念宴席上,他拿着啤酒逐桌敬酒,动情地说:“以后的日子一定要幸福。”但如何才能幸福,以及怎样让村民尽早撕去移民标签,他心里没底。

融入是个漫长过程,过去的十年才刚开始,杨孝军以及所有移民,还要再经过数个漫长的十年才能真正成为当地人。

两头无根的生活

杨孝军高高瘦瘦、精力充沛。十年前,他26岁,大专毕业后在重庆巫山县一家国营火电厂工作。

当初杨孝军可以不迁移这么远,而选择就地投靠。决定远移的原因很简单——希望到外面的世界闯荡,而广东应该有更多的创富机会。最后他说服了妻子。

但没过多久,他就发现自己当初太冲动,妻子也后悔听信他的鼓动。一些移民在头两年反悔,伴随而来的是回迁的高潮。

记者调查发现,2004年之前,新岗村共回迁了8户。其中有3户是离异家庭,回迁是为再婚;其余几户是在当地找不到发展机会,回重庆投靠亲戚。

据陈汉忠介绍,截至2011年,三水共回流移民100多人,主要是头两年回去的老人和孩子。老人没法适应广东的生活,有些家庭在这边支付不了孩子的教育费。

杨孝军和多数人一样,想回迁,但回不去。

杨孝军在移民后只回过一趟巫山。在老家,房子已经被淹没,亲友们也大多移民别处,原来在那儿的社会关系都已被“连根拔起”。

在三水他是无根的,回巫山也同样无根。但在移民村,他好歹还有人均20平方米的安置房。

移民们在三水的生活遇到许多困难,最难过的是语言关。在惠州市博罗县蓝田镇,有一个移民买了一头牛,那牛听惯广东话,不理解新主人的重庆话,不能按新主人的指令干活。

杨孝军的义妹郭丹说,头些年,她去镇里的市场买菜,肉菜贩子用粤语报价,她假装能听懂,以免被骗。她每次都刻意不说话,不管贩子说多少钱,一律递上10元,等找钱。

她以为这样就能假装本地人。但当地人告诉记者,移民非常好辨认,他们买菜买肉总是买很多,拿回家储存着慢慢吃,但本地人每次只买一点,吃完下次再买。

时间久了,一些口齿伶俐的移民很快就学会简单的粤语。但像杨孝军这些年纪大一些的移民,对新语言不敏感,开口说粤语自己都觉得难为情。在镇上,他只要一开口,就能被人认出是移民。

直到今天,由于本地人和移民之间的相互隔阂,致使双方交往稀少。

隔壁村的当地人张伟泉说,他只认识一个移民,交往也不多。而当地一名“摩的”司机说,他不想和这些移民交往,觉得他们很蛮,国家给这些移民发了这么多钱,他们还处处不满。

杨孝军也觉得,少数人把移民的形象搞砸了。一些移民稍有不满,就集体找政府闹事,给人留下移民蛮不讲理的印象。有些移民过惯了巫山的懒散生活,进厂打工后还总是迟到早退,后来,一些工厂一听说是移民就不要。

目前三水移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-7000元,包括三峡工程每人600元/年补贴。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进厂打工、出租房屋。

大约2004年时,杨孝军就在安置房上加盖了一层,自家搬到二楼住,一楼的3间房子租出去,每月能多收租金600元。这类租金收入在移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小,一些移民甚至把原来的安置房加盖到3层。

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,周边的工厂倒闭不少,一些移民随之失业。工人减少之后,房屋租户也少了,移民的租金收入也相应下降。

新岗村一天的生活也足够简单。早晨,男人们早起,开摩托车去工厂,傍晚才回家吃饭睡觉。女人主要留在家里看孩子,顺便做点计件工,大部分时候村里无比寂静。

村里的老头称移民村是“特别行政区”,除了进厂打工外,移民几乎只在村内活动,说重庆方言,吃重庆菜,和外界沟通不多,通婚更罕见。

到目前为止,移民大多是在重庆老乡里找对象。只有一个例外,移民廖开清娶了一个当地离异女子,他的新婚妻子告诉记者,愿意嫁给移民有两个原因:重庆男人较会疼女人,对妻子是否离异过也没那么在乎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